重生之超级大博士

第四十二章:农家一日

    
    当天晚上,彭禹他们是在白马乡胜利大队第九生产队落脚的,赶到那里的时候,太阳马上就要快落山了。
    彭禹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尊贵客人,再加上金县长这个父母官,那个影响力自然是不小的;毫无疑问,对于这个一百来户人家的生产队来说,这是他们这辈子见到的最高级的人物了。
    乡下人吃饭早,没等彭禹他们到来,这里劳累了一天的村民们都已经吃过了晚饭,男女老少们都聚集在村口,像看稀罕的国宝大熊猫一样,围观来自远方的贵客。
    本来,大队支书是想让大家到队部休息吃饭的,但被彭禹一口谢绝了,让他们将车子直接开到了希望小学的所在地。很显然,大队是经过两手准备的,彭禹他们一下车,队长就和校长等村干部们迎了上来;一阵子热闹的客套之后,第九生产队的队长就热情地邀请大伙儿都去他家,在那里歇脚吃饭。
    一走近队长家那座用土坯垒起来的大院子,彭禹就闻到了炒鸡蛋和炖鸡肉的味道,马上皱起眉头停下了脚步;他扭头问道:“常队长,你们给我们准备的是什么饭啊?味道怎么这么香?”
    老实巴交的常队长陪着笑脸说:“彭……彭先生,你们是难得一见的贵客,咱们队虽然穷困,但也绝不会慢待你们的;其实,说起来挺惭愧的,我们只是尽可能地给你们炖了几只鸡鸭,再就是准备了一些本地产的土烧,也就……也就再也搞不出什么好东西了。
    看着常队长一脸憨厚地搓着手掌,彭禹摇了摇头,不温不火地说:“常大叔,您这饭我们可吃不下啊!您大概也很清楚,不管我们从哪里来,我们都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福的。”
    言于此,彭禹将目光望向四十多岁的汤校长:“汤校长,我想了解一下;平时,咱们的乡亲们都是吃些什么呀?”
    “这个嘛!说起来……就比较复杂了。”汤校长搞不明白彭禹为什么会这么问,他们究竟是唱的哪出戏,于是,他表情惶惑地将目光投向县长和乡长等上级领导;可遗憾的是,这些上级领导们也是满头雾水,一个个不是板着脸不说话,就是张口结舌地不知道该说什么。
    无奈之下,汤校长咳嗽了一声,只好老实回答道:“彭先生,您要问咱们这儿一般人家平常都吃些什么,那可就有些杂了。您比方说,馇面啊!罐罐馍啊!酸棒棒(酸饽饽)、酸懒疙瘩、酸搅团(馓饭)、酸拌汤、捂饽饽、麇(qǔn)馍馍、荞面馍馍、荞面削片等等,都是些上不了台面的农家饭……”
    通过汤校长的介绍,彭禹大致了解到,本地人和其他附近地区的人,吃饭的种类一般都差不多,农民主食为扁豆面(俗称“馇面”)与莜麦面的配制粉,间食小麦,甜、苦荞面等。馍馍以糜、谷面烙成的“罐罐馍”(称“玉面虎”)为主,以莜麦、糜、谷、麻子等原粮混合炒熟后,磨成炒面,俗称“熟面”,是农家的主要辅助食品;此外,洋芋也是人民生活不可缺少的食物。
    大鱼大肉是好吃,但是彭禹他们真的不稀罕,既然来到了这个地方,那就应该尝一尝本地的特殊风味,至于什么细粮粗粮都无所谓了;君不闻,就连当年那个慈禧太后,不也是喜欢吃几口臭豆腐嘛!
    问明白情况后,彭禹知晓某些食物制作并不复杂,很多都是农家人一年四季常吃的,不存在给人家添麻烦这类问题;于是,他亲热地搂住汤校长的肩膀,一口一个大叔地叫着,央求他给大家做一顿罐罐馍和酸拌汤吃。
    到了这个份儿上,金县长他们也不好说什么了,心里寻思着,彭禹他们这些从北京来的家伙们,肯定是平时好酒好肉地吃得脑满肠肥的撑着了,肚皮里油水太多,脑袋瓜子一热,跑到这儿附庸风雅地忆苦思甜来了;于是乎,大家一个个低着头,苦笑着摇了摇头,只好陪同客人去了汤校长家。
    在常队长手足失措的惊愕中,马乡长连连向他使了几个眼色,然后跟着大队人马,转道去了村后。
    汤校长的婆娘比丈夫小了足有十来岁,方脸膛,黄面皮,粗手大脚,个子居然比丈夫还高出一截;本来,这婆娘拉着自己三个孩子站在队长家大门口,两眼发红地跟着大伙儿看热闹的,后来听彭禹说不喜欢吃大鱼大肉,而是要去他们家吃什么罐罐馍和酸拌汤,顿时心中大喜,唤上自家的小子和丫头,率先一阵风一样地跑回了家中。自成家以来,他们家还没有来过这么高贵的客人和大干部呢,这如何让叫她不得意和不兴奋呢?真是喜出望外啊!
    罐罐馍家里就有,那是他们晚上剩下的,即便不够食用,可以从左邻右舍再借一些就可以了;但酸拌汤却不一样,那是要重新来做的。好在,酸拌汤做起来并不复杂,主要用陈年豌豆面加荞面制作,但酸菜要选择最好的,味儿要地道,颜色也要黄亮亮的,入口脆生生的那种才行;此外,葱花加香油,才可以达到鲜香扑鼻的最佳效果。
    由于天气渐热,外面也没有风,所以,一帮人全部坐在了院子里,一边围着几张桌子品茶聊天,一边等待着女主人的饭菜。
    听说北京来的客人人家不爱吃鸡鸭鱼肉等这类好饭,而是专门从队长家出来到汤家吃家常便饭,村民们顿时感到非常稀奇,全都跑来围观;仅仅片刻的功夫,汤家的院里院外就挤满了人。
    这次从北京出来,彭禹带了一条中华牌香烟,经过这几天的应酬,还剩下三四盒;这时候,他叫谢志强全部拿了出来,拆开来分散给那些老人和成年人,一面给大家递烟,一面不失时机地和大伙儿唠嗑,顺便了解一下民情。来客的大方举止和不拘小节的作风,令村民们原本卑微和拘束的心态渐去,很快和彭禹他们打成一片;由于人多,彭禹拿出的香烟几乎眨眼间就散完了。到了后来,彭禹伸出双手接过一位老汉用袖口擦了下烟嘴的旱烟,毫无见外地猛吸了几口;当人们看到彭禹被辛辣的旱烟呛得直咳嗽和流眼泪时,大家都哈哈地开怀大笑起来,感情也一下子和他拉近了许多。
    在几位妇女的帮助下,酸拌汤很快就做好了,一萝萝冒着热气的罐罐馍也被妇女们端上了桌子;向女主人们道了一声谢,在众人们的礼让下,彭禹和谢志强学着大家,一手拿着罐罐馍大口地吞食,一手端起以油泼辣椒、咸菜为佐料的酸拌汤大口大口地喝了起来。
    旁边围观的那些老人们,嘴里抽着旱烟,笑眯眯地看着彭禹他们吃得满头冒汗,大呼过瘾,禁不住交头接耳地互相低声议论起来;大家普遍认为,尽管彭禹他们是从北京来的尊贵客人,但是人家待人和蔼可亲,一点儿也不矫揉造作,做派和吃相和乡下人几乎没什么两样。反观自己的县长和乡长他们,虽然表面上看起来也是一个个眉开眼笑的,但大多数人仅仅吃了半个馍馍和半碗汤就放下了碗筷,仿佛一副难以下咽的样子;看到这一幕,不少人都微不可察地摇起了头,脸上显出了失望之色。
    彭禹吃着饭,默默地关注着人们的神情,心里忍不住叹了一口气;现在的干部们,哪怕是乡下的干部,也没有过去的那么朴实了,至少在作风上比过去明显差了一大截。此刻,彭禹情不自禁地想起了妈妈给他讲的一个小故事,说的是六七十年代一位河北省唐山地区的县领导下农村去考察工作,当这位领导走进一家农舍,发现女主人吃的红薯没有吃干净后,立刻一声不吭地坐了下来,拿起对方吃剩下的红薯,又重新仔细地吃了一遍,最后只留下一点儿短短的把儿这才罢休,令那家女主人深感震撼。由此可见,虽然当时我们的国家很穷很落后,但是很多各级领导和干部们,他们的品质是何等的优良,作风是何等的高尚;回想起来,真是令人感慨良多。毛泽东领导下的领导干部们,那真是没的说,堪称天下第一的清廉,
    这顿农家饭,彭禹和谢志强是最后一个放下碗筷的;彭禹吃了三个馍两大碗汤,而谢志强更厉害,吃了三个馍三碗汤,可谓狼吞虎咽、酣畅淋漓,看的一群县乡干部们膛目结舌。
    第二部宏图大展第四十二章:农家一日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