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超级大博士

第一百二十七章:参观

    
    俗话说:猪头好吃,人头难吃。意思是说,人的脸色,是最让人受不了的;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旦受了晚辈尤其是儿媳女婿的气,那是一件心里非常不痛快的事,心眼儿稍微小一点,难免会耿耿于怀、念念不忘的。
    自古以来,中国人就有婆媳难处的传言,说好听一点,就是在婆婆的眼里,媳妇永远都是外人,无论再怎么相处也没有自己的儿女看着顺眼;说难听一点,就是猪肉贴不在羊身上,不是一个娘肠子爬出来的,难免有外心。谁的爹娘谁爱,谁的孩子谁亲,这是人的天性使然,这是血浓于水的直观体现,是无可厚非的。
    正因为出于这种顾虑,爷爷和娘娘在来正阳的路上,心里一直是忐忑不安的,摸不准自己的大儿子媳妇究竟是个什么脾性,生怕和她搞不好关系。
    现在,林书敏的恭敬以及像对待自己亲爹亲娘一样的亲热,让爷爷娘娘一直吊在嗓子眼上的心终于落了地,渐渐放平心态和她倒拉起来,欢声笑语不断。经过几十年风风雨雨的锤炼,彭禹现在变得成熟了很多,自然在懂事方面比一般同龄人强百倍;为了让妈妈和爷爷娘娘加深了解和增进情感,他积极主动地承担起了今天的做饭任务,里里外外忙的热火朝天。
    自己的父母来了,彭国庆今天自然不会再管学校里那摊子事儿了,而是和妻子一起,四平八稳地坐在炕头上,陪着爹娘天南海北地唠嗑,并且详细介绍着这几年家里发生的各种变化。六点多一点,彭薇放学回来了,见到爷爷娘娘,也是好一阵子亲热;彭薇长这么大,也只见过爷爷娘娘一面,那还是她在四周岁那一年,跟着爸爸回老家的时候。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那个整天跟在四小子后面摸鱼抓虾疯玩疯耍的小丫头,如今出落成了眉花眼俏的漂亮大姑娘,这让爷爷娘娘唏嘘不已,拉着她的手,端详了半天也不舍得松开。
    看看时间差不多了,彭禹摆上做好的饭菜,一家人开始快快乐乐地吃起了团圆饭。
    城里人的生活无论怎么艰难,自然也比农村要好得多,何况,现在的彭家,小日子过得蒸蒸日上;和乡下的饭菜比起来,彭家自然是丰盛了许多,再加上彭禹见识非凡,心灵手巧,做出来的饭菜不但鸡鸭鱼肉齐全,而且还有各类罐头和稀罕的油炸花生米,尤其是彭禹用苹果、芒果肉和橘子罐头做成的什锦水果拼盘,让所有人赞不绝口,可谓色香味意形俱佳。爷爷和娘娘虽然年纪有些大,牙口还是不错的,胃口更是好的出奇;在彭禹他们殷勤的招呼下,二位老人可没少吃,彭国庆更是陪着父亲,喝了整整一瓶子高度数骆驼牌白酒,父子俩虽然红光满面,但均无醉意。
    电视节目开始的时候,一家人还没有吃完饭;今天的电视节目很给力,新闻一完,就播放了将近一个小时的本地演员表演的二人台,看得爷爷娘娘喜上眉梢两眼直放光,叫好声不绝于耳。
    这天晚上,妈妈和彭薇彭芳都是在小里屋里面睡的,爸爸陪着父母在大炕上休息,而彭禹依旧去了他的林中小屋。
    虽然上了年纪,长途跋涉也有些疲劳,但常年累月养成的习惯是改不了得,所以,爷爷和娘娘天一亮就起来了;在妈妈的极力劝阻下,娘娘只好放弃收拾家的年头,一吃过早饭,就由爸爸陪着出来溜达。他们来的第一站,自然就是彭禹的林中小屋了,看过了骆驼阿宝,再看见彭禹满屋子的书籍,二位老人感慨不已,一个劲儿地说,难怪自己的孙子会这么有出息,整天翻看这么多的书本本,增长知识,成为大作家,那是理所当然的事。对于父母的这个说法,彭国庆并不太赞成,苦笑着直摇头;要知道,他虽然是个穷教师,几十年下来,也没少看书的,但是和儿子的水平一比,那就天差地远了。成名成家,是需要过人的天赋和超凡的灵感的,绝不是仅仅因为看了几本书那么简单,否则的话,天底下那么多文人,那不都成了大作家大文豪了吗?当然,道理是这个道理,出于晚辈的自觉和理性,他是绝对不会和自己的爹娘抬杠的。
    爷爷娘娘来了,出于礼貌,彭禹觉得自己有必要陪同他们四下里走一走看一看,所以,大家说了一阵话,彭禹就锁上门,和爸爸一起陪伴爷爷娘娘准备去新住宅。
    自从来到彭家以后,大个子阿宝摆脱了死亡的命运,就像从地狱来到了天堂,彻底失去了骆驼的功用,再也用不着披星戴月、四处奔波和风餐露宿地受苦受累了,每天吃饱喝足地养尊处优,几乎无事可干。人们都说,骏马是必须每天拉出去遛一遛的,否则的话,它奔腾如飞的功能就会慢慢地蜕化;其实骆驼也一样,也是需要每天拉出去溜达的。出于这种考虑,平时在家,不是彭芳,就是彭禹和彭薇,都会每天骑着阿宝在镇子周围转上几圈,或者免费让乡亲们骑乘,让这个大家伙展示一下自己的功用和才华。
    彭禹把阿宝牵出来,正准备骑上去出发,没想到妹妹彭芳一反常态地今天起了个大早,乐颠颠地跑来了;虽然骑在高高的骆驼上很拉风,但爷爷娘娘上了年纪,不敢再冒险了,于是笑呵呵地谢绝了小彭芳的撺掇,跟在儿子彭国庆的身边,边说话边往新居走。既然爷爷娘娘不肯骑,彭芳只好和哥哥骑在了阿宝的背上;因为娘娘是小脚女人,走起路来比较费劲儿,所以,彭禹和妹妹只能跟在他们的后面,慢悠悠的亦步亦趋。
    需要说明的是,因为彭家的新居建在学校的后面,所以,人们走在贯通农垦区的大路上是看不到的;不过,彭禹的林中小屋,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那里,路程只有二百多米,不算太远。
    还没又走到跟前,一道三米多高,全部用结实的红砖垒砌而成的长长院墙就进入了人们的眼帘;当爷爷娘娘听说这就是儿子新居的院墙之后,忍不住发出阵阵的惊叹。随后,爷爷点了点头,眯起眼睛打量着说:“羊唤子,看你这新家的占地,恐怕不小于三亩地吧?”
    听到父亲的话,彭国庆一脸钦佩地竖起大拇指,笑着说:“达,您老到底是务农出身的行家里手呀,眼光就是准!您说的没错,咱们这个新家,实用面积不多不少,正好三亩。”
    这时候,娘娘把手搭在额眉上,抬起头来眺望:“啧啧,好够的!羊唤子,院子里的房子盖得真高呀!那就是你说的楼房吗?”
    彭国庆指点着说:“妈,靠南边有个大烟筒的房子,那是锅炉房,主要是冬天用来烧暖气的;前面那一大溜高出来的房子,就是咱们新盖起来的二层楼房。二层一共有十个房间,都比较宽敞,一层有个大客厅,还有厨房、洗澡间、储藏室和地下室什么的,面积都不小……”
    “好够的,建这么大一片房子,那得花多少钱呀?我们乡长书记办公的地方,也赶不上你们家阔气。”一边听着儿子的介绍,二位老人一边发出阵阵的惊叹声。
    靠北墙的地方,原本没是没有路的,表层几乎全部是沙子,因为彭禹他们走过几次,已经踩出了一条路;于是,众人一面说着话,一面顺着小路往大门方向走。娘娘的脚实在是太小了,走这一段路十分费劲儿,没等彭禹跳下来帮忙,爸爸已经走到了娘娘的跟前,搀扶住了她。好在,这一段路并不太长,几分钟之后,大家就绕了过去,来到了彭家新住宅的大门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