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超级大博士

第十六章:开天辟地《好少年》

    
    场面一时冷了下来,三个人像木头桩子一样站在树下,大眼瞪小眼,好半天没人开口。
    还是马老师打破了僵局,他深吸一口气,看着面前这个窘促不安的小学生,尽量用和蔼的语气问道:“彭禹,你能说说你不想加入红小兵战斗队的原因吗?”
    彭禹表情讪讪,继续装清纯:“我妈妈身体有病,我妹妹年龄也小,回到家后,都需要我照料;还有,我家里刚抓了一头小猪,每天需要我放学后出去打猪草。再说,这几天大家都在买冬菜,我必须帮助爸爸往回家运送。所以,我根本没有时间参加红小兵战斗队搞活动的。”
    “这个你放心,你完全可以在上学期间参加我们的活动嘛!”马老师思考了一下,说。
    “恐怕不行!”彭禹摇摇头,“那样的话,会耽误我的学习的,我爸爸会打我的。”
    同为教师,马老师自然知道彭国庆的秉性,那家伙脑子很死板,都什么年代了,还是整天抓着学生的学习不放,简直是和革命潮流唱反调。当然了,彭国庆是个地位卑微的穷教师,马老师没有兴趣和他掰手腕;他的斗争目标,是那些冥顽不化、思想腐朽和骑在学生头上作威作福的学校里的当权派。
    马老师没了主意,把目光投向身旁的学生。
    那个学生理会了老师的眼色,开口劝说道:“彭禹,你还是加入我们的红小兵战斗队吧!你可能还不知道,区教育部门对咱们学校的红小兵战斗队很重视的,准备给我们一些活动资金,让我们大力发展呢!到时候,我们的前景肯定一片光明,每个会员都有好处的。”
    不愧为红小兵战斗队的干部,小小年纪,都学会用革命名词了。彭禹认识这个学生,他是五年级一班的班干部,也是学校红小兵战斗队的队长;他的名字叫李伟。李伟在学校里还是有些名气的,家庭条件也好,爸爸还是农垦指挥部里的一名副科长。从一年级到五年级,在学校没有实施开卷开始之前,他的学习成绩,始终处于全年级前三,同时也是三届区教育部门三好学生的获得者。在上一世,彭禹和李伟是见过几次面的,李伟虽然不像彭禹,连老婆孩子都没有,但也混得很不如意;国营单位破产后,他四处打工,挣着微薄的薪水,始终没有出人头地。
    记得有一次,李伟和彭禹在一起喝酒。因为都是社会最底层的人,所以,共同语言和牢骚自然就多了一点。酒至半酣之际,李伟开始痛骂过去那个社会,痛骂马腾龙;说什么要不是那个混账时代搞什么开卷考试,他也不会放弃学业,破罐子破摔。要不是马腾龙拉拢和忽悠他,他也不会跟着瞎胡闹,以至于他后来对学习毫无兴趣,产生了逆反心理。在这种恶果的影响下,李伟勉强上了个高中,最后连个技校都没有考上,沉沦在社会的最下层。
    李伟的一席话,令彭禹感同身受,他也认为自己是*搞什么交白卷和开卷考试的受害者;若不是*的毒害,以他的学习成绩,他很有可能会考上更好的学校,说不定,还会考上大学,出人头地呢!
    彭禹把思绪拉了回来,用似笑非笑地眼神看了眼李伟,然后坚定地摇头道:“对不起,我真的没有精力也没有兴趣,参加你们的组织;谢谢你和马老师的好意了。不过。我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如果我们学不好文化,恐怕将来干什么都不行的。就说你李伟吧,假如你的文化水平能够提高的话,你写大字报的毛笔字就会更加好看了;你想想看,是不是这个道理?”
    彭禹的话,令李伟张口结舌地说不出话来。彭禹说这番话的用意很明白,他就是希望李伟能够迷途知返,不要再跟着瞎胡闹,而是把学习抓上去,在今后有一个好的结局。
    “彭禹,你知道你这是在干什么吗?你这是在散发反革命潮流的反动言论,后果是很严重的!”马腾龙勃然大怒,言语冷森,咄咄逼人。
    “马老师,对不起,我认为,您这话说得有点过分了。”彭禹毫无畏惧,争锋相对;“学习文化课不是过错吧?否则的话,国家也不会建这么多学校了;您说对不对?再说了,马老师您也不是学习了丰富的知识,才来教我们的吗?否则的话,您怎么教我们,拿什么教我们?所以啊,这和革命潮流是两码事儿,不能相提并论的。”说实话,彭禹还真不害怕马腾龙拿自己当反面典型,在学校里批判或者批斗;道理很简单,如果他马腾龙胆敢将年仅11岁的少年拉出来批斗的话,这无疑就是个笑话,他马腾龙恐怕丢不起这人。
    “真是……真是有其父必有其子啊!”彭禹的凌厉口舌,令马腾龙吃了一惊;见劝不动彭禹,道理也辨不过他,理屈词穷的马腾龙恼羞成怒,没头脑地扔下这么一句话后,转身佛袖而去;李伟也尴尬地冲彭禹说了声再见,急急忙忙追赶马老师去了。
    接下来,彭禹一如既往地继续上课学习,继续抽空去李小欢老师那里,听她讲授音乐;有这么乖巧的学生愿意和自己学习音乐知识,李小欢老师像打了鸡血一样精神振奋,对彭禹倾囊所授。在李老师的精心培育下,彭禹的音乐水平日渐提高。
    10月22日,学校里正式贴出通告,宣布从11月1日开始,组建学校文艺队,准备积极备战将在元旦举行的市区教育系统文娱大汇演。在通告的后面,还公布了部分文艺队员的名单,其中就有彭禹。
    这一下,彭禹有了时不待我的紧迫感。经过认真的思考,彭禹准备拿出自己的东西,努力打红第一炮,为今后的发展披荆斩棘,开辟道路。
    10月25日,彭禹吃过晚饭后,用饭盒装着特意吩咐妈妈做好的两条红烧鱼,怀里揣着已经写好的音乐作品,打着手电,到学校去找李小欢老师。
    李老师就住在和校办公室并排的宿舍里,已经草草吃过了饭;彭禹的到来和带来的满满一饭盒红烧鱼,让李老师既欣喜又感动。那个时候的教师,生活水平和普通老百姓一样困苦贫寒,一年到头也见不到几次荤腥;在李老师不好意思的忐忑询问中,彭禹告诉她说,这鱼是他抓的,家里人没有吃完,因为还活着,所以养在了家里的水缸里。
    李老师放心了,不顾淑女的矜持,拿起筷子品尝起还在徐徐冒着热气的红烧鱼;吃得赞不绝口。
    等李老师吃得差不多了,放下了筷子;彭禹这才从怀里拿出一张白纸,递给李老师说:“李老师,经过您的教导,我的音乐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喏,这是我在课余期间写的一首歌曲,你看行不行?”
    “啊?什么?你……你都会创作歌曲了?”李老师的眼镜瞪得比铜铃还大,张大的嘴巴里能塞进一颗桃;楞怔了一下后,她连忙用毛巾擦了下手,接过纸张,迫不及待地说;“好啊!来,我看看,你的创作能力到底怎么样!”
    李小欢展开纸张,只见纸张上面清清楚楚地写着歌曲的名字《好少年》,下面是字迹幼稚但工工整整的曲谱和歌词;这些曲谱和歌词,都是用钢笔书写上去的,表面干干静静的,没有丝毫更改和涂抹的痕迹,让人一看就感到很舒服。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