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身空间:官家娘子种田

第一百八十三章 打头阵

    [] 最快更新!无广告!
    黎雅和高元钧经过一番商量,决定先礼后兵。由她来打头阵,先去衙门探探口风。倘若这些人以此顺着台阶下,积极相应朝廷号召,那便免去他们的罪责,从轻发落。否则,等着他们便是严惩不贷,绝不姑息。
    隔天,黎雅便带着青竹去拜访东边的最高行政长官——王知州。东边下属几个县由王知州一手把控。当初黎家兄妹俩带着一众法律专才与各县周旋了一个多月却不得其法,俱是被各县县令打了太极拳。最后他们不得不找上王知州。
    为此,黎家兄妹俩花费了大半个月调查研究这个王知州。黎雅动了点手段和王知州的最为宠爱的妾室打好了关系,在这个宠妾的牵线下才得以见到本尊。又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说服王知州,同意降低债务倍数。
    当初,他们与王知州斡旋了数月,但黎雅和他最多只能混个脸熟。毕竟当初出面和王知州谈判的人是黎如晦。不过,她与王知州的小妾倒是建立了很不错的关系。哪怕她回京以后也常有书信往来。
    大约是黎雅当初来得太勤快,她突然出现在门口,还未开口,那些门房小厮就迎了出来,直接领着她进屋去。
    到外院门时,另一个小厮带着她们主仆俩前往主院。
    虽说东边一带正在闹灾荒,但王知州所住的府邸却是富丽堂皇的。可比黎雅父亲所住的官邸奢华得多,也大得多。
    黎雅主仆俩跟着小厮七弯八拐,穿过好几道走廊才来到主院。
    那小厮道:“娘子前日投了拜帖,我家夫人便嘱咐我们好生注意着门口,必得亲自领着娘子进来,不得怠慢了娘子呢。”
    “有劳小哥。”怪道,刚刚在门口,她还没自报家门,这些小厮便领着她进来了。黎雅这边话音刚落,屋里便想起一道女子的声嗓。“是黎家娘子来了么?”
    “嗳,夫人,正是我呢。”黎雅稍稍大着嗓门回道。
    说话间,屋里走出一人,那女子年岁颇为年轻,皮肤白皙,容貌秀丽,那张圆圆的脸上总是挂着笑。“黎家娘子,你可来了。我一直等着你呢,都不敢出门去,生怕与你错过。”
    “那可真是小妹的罪过了。早知道徐姐姐这般想我,昨日我便来了。”
    说着,徐夫人走过来,亲热的拉起她的手,相携进屋。
    两人刚刚坐定,徐夫人便差着身边丫鬟倒茶送点心。主屋里顿时就剩下她俩。
    “妹妹,你这次过来所为何事?”徐夫人是个精明的女人,她可不相信远在京城的黎雅,会突然没事跑来这东边慌蛮地串门。
    徐夫人是王知州初到东边任职时,在当地买来的妾。是以,徐凝虽是个妾室,但却是这府邸唯一的女主人。再加上她受宠,前年还为王知州生了个儿子。便越发得王知州喜爱,这府里的下人便渐渐改了口,称她为夫人。
    老夫少妻配,对徐凝来说谈不上爱情。只是当初她落难时,是王知州买了她。对她也算不错,如今又为他生了儿子。对女人来说,这就是她的一辈子。她不求大富大贵,只求她们母子俩能平平安安。是以,当初家乡受灾,诸多乡里乡亲流离失所时,她也于心不忍,这才为黎雅和王知州牵线。
    “徐姐姐既然这般爽快,那我便直接道明来意罢。”聪明人讲聪明话。“徐姐姐可知道朝廷最新颁发的政策,关于受变法影响的一系列整改措施。”
    徐凝默了默,低声道:“前几天我去老爷书房时,不小心听到老爷和客人在谈论这事。具体如何却是不得而知。妹妹倒是说来听听。”
    攸关乡里乡亲的事,徐凝很是上心。要知道去年爆发灾荒时,她自小长大的那个村深受影响,不少老熟人都转辗离家逃难。她所能做的实在有限,只得干着急。
    黎雅收购了那么多田地,救了那么多人。有不少人都是她推荐给黎家的。
    “朝廷明令,但凡受变法影响导致百姓失去田地和房子都得原价归还。”
    “这是好事啊。”徐凝笑了。突然想到什么,问她:“妹妹,我一个妇道人家虽不晓得官场的事。但朝廷已下了明令,我家老爷应该已经安排下去了罢。”她虽这么说,可出口的语气却怎么听怎么不肯定。
    黎雅摇摇头,“这项政令已下达东边有一个月之多,但据我所知,官衙还未有执行动作。”
    徐凝一下子凝住了表情。试探道:“妹妹,你今日来就是为了此事罢?”
    “是的,徐姐姐。”黎雅是喜欢这个爽朗的女子的。哪怕她身为人家妾室,她也不膈应她。只因这女子心地善良,开朗大方,很合她的脾性。
    听到这里,徐凝心里已经有了数,“妹妹,我这一生不求大富大贵,只求我们母子能平平安安。我儿子能健健康康长大。”
    “徐姐姐,我知你。”黎雅真心说道。“徐姐姐,我便和你说句掏心窝子的话,只要王大人能积极配合朝廷政令,上边也不会为难他。”
    徐凝一听,睁大双眼,好像又看到了希望,急问:“要如何配合?”
    “免去百姓欠下的粮债;归还抵押的田地和房子;再开仓放粮,助百姓们渡过难关,直至明年下种收割后。”
    可以说,朝廷下达的这份政令很严苛。这些贪官即便把吃进去的都吐出来也不足以填平这个窟窿。
    如此这般,又有哪个官员肯主动吐出来。是以,政令下达后,大多数县衙都没什么动作,打算拖着,拖到明年秋收后,这事不过去也过去了。
    这般下来,死的就是老百姓。而他们还是吃香的喝辣的。
    徐凝處着眉头,说道:“这事,我不确定能不能劝动老爷。”
    “徐姐姐,我后天便会直接找上王知州。”后面的话,她就不用明说了。
    正事聊完,徐凝也没心思聊家常。黎雅又坐了一会子就带着青竹回去了。
    隔了一日,黎雅依言来找王知州。
    王知州的贴身小厮没有为难她,直接领着她去见人。想来是徐凝已劝过王知州。
    他们来到王知州的办公间门口,那小厮请她独自进去一见,便带着青竹去了拱门外等候。
    黎雅独身进去时,王知州正坐在办公桌前批阅政务。
    “王大人。来打搅你了。”她笑笑,寻了旁边的椅子坐下。
    王知州抬眼看了看她,转头吩咐小厮,“出去沏杯茶来。”
    黎雅想,既然徐凝已跟他说过一遍,那她便直接道明来意罢。“王大人,今日我前来,便是要麻烦你下个令,免去我与各县约定的三年粮债。”
    那王知州静静地看着她,半响才道:“黎娘子这话,本官不太明白。”
    她抬眸剜了他一眼,心道,徐凝看来没劝动他。既是这般,那她便按着计划来罢。是以,她故作惊讶,“王大人,既然朝廷已颁布了免去变法影响的一切官府债务。那黎家与各县县衙的三年粮债自是一笔勾销。”
    “政令?什么政令,本官怎不晓得。”王知州佯装不知,讶然说道。
    黎雅心里一阵冷笑,看来他是准备拖到底了。
    她从衣袖里当即拿出一份政令来,“王大人,这是我从京城带过来的政令,你看看便是。”她递上去。
    那王知州接是接过去了,却随意地往旁边一放,完全没有看的意思。
    黎雅看他这动作,便晓得他的意思。这王知州是打算揣着明白装糊涂到底。
    黎雅却不管他看不看,直接说道:“朝廷颁布的政令三条:要免去百姓欠下官府的粮债;官府还得归还百姓抵押进来的田地和房子;再开仓放粮——”
    “好了,好了,你不要再说了。这些政令什么的本官听都没听说过。我一个当官的都不知道的政令,你一介妇孺如何能知晓?本官是看在徐氏的面子上,才要你进来一见。却不想你这妇人太贪得无厌。以为和本官妾室有几分交情,便想就此免去欠官衙的粮债。本官还就告诉你,休想。你这等无知贪婪的妇人,本官看得多了去。来人,将她撵出去。”
    王知州大喊一声,门外突然冲进来两个高壮汉子,欲扭送黎雅出门。
    黎雅气笑了,这般无耻的人,倒是第一次见到。她冷冷一笑,甩开他们的碰触。转身对王知州说道:“看来,对于朝廷的政令,王知州今日的态度已说明一切。”
    那王知州铁青着脸,沉声呵斥:“还不将这贪妇撵出去。”
    “不用你们动手,我这便出去。倒是白瞎了与徐姐姐的一番情意。”说罢,黎雅甩袖而去。
    走到拱门时,看到青竹焦急地等在那边,她要进来,却被两个高壮的小厮生生拦在拱门外。青竹急得团团转,狠狠地咒骂着拦人的小厮们。
    “青竹,咱们回去罢。”
    那两个小厮见她出来,便收了手不再拦着人。
    青竹一下子跑了过来。“姑娘,你有没有怎么样?这些人硬是拦着我不让进。刚刚听见那屋子里传来大喊生,我是吓得魂都要没了。”青竹拉着主子的手,细细瞧着,嘴上也不停歇的念叨着。
    “我没事,走吧。”
    这次拜访的结果本就在他们的料想之中。
    本书由潇湘书院首发,请勿转载!
小说推荐
返回首页返回目录